在每次的分離中,重新找到自己
「最可怕的不是『前任』,而是找不到自己。」——萬特特《你並非一無所有:你還有病及未拆的快遞和未完成的夢想》
這是我今晚和大叔邊品酒邊讀的一本書。萬特特就如同她在網路上的封號「毒雞湯小天后」一樣,在書中,用很犀利的文字,句句揪心的寫出了很多人生的現實和真相。
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,是她寫道:常有女孩私訊她,委屈的說男友負心,想知道自己該怎麼辦才好?
萬特特說:「怎麼辦?當然是抓緊一切可以塑造自己的機會,過得比他好啊。」但我們通常會撂下狠話,詛咒對方過得不好,這樣似乎才能讓自己過得更痛快;可是當那些詛咒的話說完之後,我們卻發現對方還是依然故我的過著他的生活。事過境遷,我們可能才會慢慢發現,「對於後來的我們來說,或許正是曾經錯過了誰,才找到了後來自己更想要的人生。」最後,萬特特寫下一句讓我深深認同的話——
「最可怕的不是前任,而是找不到自己。」
我們常常會誤以為親密關係畫下終點,就是一種悲劇。因為人性總是喜歡相聚的美好,恐懼孤單與分離。而華人社會強調家族本位,重視團圓與和諧,也讓身處在其中的(尤其是女孩),在關係走向分離的時刻,常無意識覺得自己是失敗者。
有的人選擇隱忍而退讓,不斷模糊自己的底線,為的就是維持關係和諧的表象;有的人雖然離開,但仍然放不下過去,背著沈重的痛苦,用失敗者的枷鎖來束縛自己。
我們惡狠很的說盡對方的壞話,用最難聽的字眼痛罵著對方,把恨意全數發洩,甚至祝福對方未來嚐盡苦頭,永遠得不到幸福......但這些怨恨與詛咒,對於那個已經離去的他而言,根本無關痛癢。他還是逍遙自在的過著他的人生,但我們卻背負著過往的苦楚,心如刀割的活。每一次的詛咒,其實都只是反應了,你內心那個放不下的自己。
但如果,兩條交叉線成了平行線,而對方已經踏上另一段旅途,那麼你又為何要背著過去的包袱,沈重的前進呢?
就如同萬特特說的,「最可怕的不是前任,而是找不到自己。」每一段關係的終結,把時間放長來看,人生的「相聚」與「分離」,本來就是一種常態;每一段「相遇」與「別離」,其實都是很中性的過程。
我也曾經有過沈痛的別離,但事過境遷之後,我最感謝的就是,當時願意放手的自己。接受別離的事實,不把分開視為失敗,然後決心好好找回失落的自己,那個提得起放的下的態度,最終帶著我找到現在的感情,找到以前在暴風雨中夢寐以求的,歲月靜好。
因為疫情,沒有上班就宅在家的日子,跟大叔一起閱讀、插花、追劇、品酒,孩子們沒有網課時,陪著他們打鬧、遊戲。這種平凡的幸福中,更讓我深深相信,每一個慘烈的過往,很可能就是帶著妳,走向下個階段的起頭。
但前提是,你必須接納自己的不圓滿,然後在關係結束時,讓自己好好的道別,並重新整頓好自己,從這些經驗中再度找到自己,妳才有可能再度踏上一段,更加成熟的人生。